前两天,长辈给了点“猫耳朵”,这两天就急不可耐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听说“猫耳朵”,第一个反应就是以为是零食。
此“猫耳朵”非彼“猫耳朵”,而是一种普洱茶。而这两年,猫耳朵的市价也逐年上涨,据说去到2000元一斤,而且还必须有自己认识的人。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只找到一款号称五种茶各200克礼品装。
什么是“猫耳朵”?
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为什么“猫耳朵”这么贵。
首先,“猫耳朵”既不是树种,也不是产区,只是民间的一种叫法。目前大众的解释就是“猫耳朵”是倚邦特色小叶种,新的略成熟叶片呈短小的椭圆状,芽叶短小,发芽晚,而且发芽时间不一致,成品茶中芽头偏少。
不过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当地的茶农有他们的认定,哪些是,哪些不是。
故事家里的是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他们辨别是从这么多的采摘经验,不单单是从叶片的外形。不是长得像,就是猫耳朵。
而“猫耳朵”这么贵,就是因为量小、难采、难做。
普及完我这二手贩子的“猫耳朵”经验,我们还是从品茶说起。
干茶
“猫耳朵”虽然号称是小叶种茶,但实际上还是和大叶种茶做比较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是“大叶种茶”的小个子罢了。
我倒一点放在纸上。
可以看到,干茶外形细小,色泽乌褐,不多的芽头上淡黄色芽毫很浓密,有少量黄片。
茶汤
接下来我就开始泡茶了。
一般来说,使用紫砂壶,选10克左右的“猫耳朵”泡最合适。不过,在办公室没啥东西,于是直接拿了一个漏网壶。
泡完后,汤色黄亮,香气扎实通透。
香气具有很高的识别度,且与滋味的交融度很好。茶汤稠润清透,汤感细腻鲜活,精致度高。
不过,我发现,不能把茶汤放凉了,茶汤凉了之后,会更涩一点,也没有回甘。
所以,还是要趁温热的时候喝,尾韵糯甜,回甘迅猛且悠长,口齿间留有清幽的兰香和甜蜜的花果香。
叶底
这款“猫耳朵”还是很耐泡的,即使拿个大漏网壶,也能泡四五道不变味。当然,我还是想看看叶底。
基本上,都是一芽两叶,但很明显的,茶梗还是留的太长了,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经营之道吧。
总结
我喝茶不算是老饕,基本上都是跟着别人混的。从最初的普洱热兴起,再到后来普洱潮退去,据说现在,中国茶叶库存已经达到200万吨,而东莞藏茶就有30万吨,但商家们还是没有放弃炒作,从炒作茶饼,到了炒作山头,现在,又开始炒作异类品种——关于倚邦为什么有“猫耳朵”这种小叶种茶,一种说法是因为倚邦当地的土壤比较特殊,大叶种种在这里,长出的叶子都会偏小,另一种则认为这就是老川种,因为倚邦原来是茶马古道的一个发源地。
我只能说,茶喝着确实不错,但茶是炒来喝的,不是炒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