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由徕卡学院打造的“徕卡学院上海影像艺术空间”(Leica Akademie Shanghai Space)在上海正式揭幕。徕卡学院是由徕卡品牌官方主办的摄影课程机构,大中华区徕卡学院成立于2018年11月,旨在为更多中国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艺术、摄影课程和分享会,以及大师班讲座、工作坊和全世界不同城市的人文旅拍课程等。
而此次成立的“徕卡学院上海影像艺术空间”则是徕卡学院进入大中华区两年多的首个精心打造的专属空间。今后,这里不仅将是徕卡学院的常规课堂,还将结合共享影棚、沙龙咖啡、美育书吧以及艺术微喷。
位置: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233号208室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除外
电话:+86 21 63771388
徕卡学院上海影像艺术空间内部环境:
值得买此次受邀,参加了“徕卡学院上海影像艺术空间”的开幕活动。由于空间地处上海繁华的新天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方便上海的朋友前往体验。在空间中,徕卡不仅准备了美味的咖啡,还有大量高质量摄影画册供影迷翻阅。而未来还将在“徕卡学院上海影像艺术空间”举办徕卡学院的常规课堂,和徕卡大师近距离沟通,这也是最吸引人的。
摄影师王轶庶在开幕活动上进行分享
另外,开幕活动中除了让到场的影迷进行互相交流之外。徕卡学院还邀请了三位徕卡学院的讲师现场为大家进行了分享。三位讲师并没有为大家进行传统的摄影理论知识普及,而是从自身的拍摄经验,结合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为大家分享了各自从不同角度上认识的摄影艺术,以及摄影爱好者如何进行更进一步的提高。
摄影师王轶庶作品
摄影师王轶庶作品
摄影师王轶庶作品
摄影师王轶庶作品
摄影师王轶庶曾就职于《南方周末》任资深摄影记者。作品被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马格南图片社基金会收藏,也是2010年度马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
王轶庶在分享会现场为大家阐释了他在摄影创作中的一些思考,作为摄影记者的王轶庶将自己的拍摄拆解为了“向内”和“向外“两部分,”向外“的部分更多的来自客户、雇主、工作的需要,主要以纪录作为主要功能,通过摄影技法可以迅速达成与观众的美学共识。而”向内“的作品更多的是王轶庶通过相机所拍摄的内容来表达自身情绪的一个途径,这些照片难以解释,没有背景故事,但却可以让人由更广阔的想想空间。
摄影师海上A叔作品
摄影师海上A叔作品
摄影师海上A叔作品
摄影师海上A叔作品
摄影师海上A叔是一位来自上海的本土街拍摄影师,以徕卡为街拍工具,他称自己为“灵魂附体的街拍摄影师”,他每周都会花费20到30个小时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将上海曾经十里洋场的奢华印迹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收录进了自己的镜头里。
海上A叔这次的分享的则是他在创作中面对不同选题的组织方法,现场海上A叔为大家分享了它在极端天气——下雨的环境中创作的心得。在极端天气环境中,很多人往往会放弃拍摄的欲望,但海上A叔却相反的善于利用这种天气,通过窗户、积水反射以及大面积乌云来营造街拍的氛围感。
摄影师陈宇Nafis作品
摄影师陈宇Nafis作品
摄影师陈宇Nafis作品
摄影师陈宇Nafis作品
摄影师陈宇Nafis自2005年开始接触摄影,是徕卡M系列相机的资深用户。他深信,正如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所说:“你不是仅仅用一台相机来创造照片。你会将所有看过的图片、所有读过的书、所有听过的音乐和所有爱过的人都带入摄影这一行为之中。”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做过民谣歌手、写过专栏的他,与观众分享了如何从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摄影创作的动机与热情。现场陈宇为大家分享了他所理解的摄影和音乐之间的关系。通过乐理知识中的简单编曲技巧来阐释摄影于音乐在传递信息上的共通行。另外陈宇在现场也分享他所理解的文学与摄影的连结,为现场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摄影的新的窗口。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相机品牌,徕卡近些年在国内动作频频。除了开设了天猫徕卡旗舰店增加线上官方售卖渠道之外,也举办了如 《天·地·人: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40周年特展》、《为摄影喝彩》等高品质展览。而旗下的徕卡学院还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摄影艺术家,带来各种主题的摄影课程。来帮助对摄影有热情的用户近距离的与大师面对面沟通,更快速的提高。如果你也对徕卡感兴趣,不妨可以看一下以上的“徕卡学院”官方网站,没准就有你喜欢的摄影师的课程正在进行。